• 确博日记
  • 工作时间:09:30 pm-06:24 pm

使用避免使用AI工具生成网站图片的版权纠纷问题

确博建站


一、AI 生成图片的版权归属认定复杂

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作品需具备独创性,是作者智力创作成果。

当利用豆包等 AI 工具生成图片时,判断其版权归属并非易事。

从创作过程看,使用者输入提示词、调整参数等操作,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个人的构思与选择。

例如在某起案件中,原告利用开源软件,通过精心设计数十个提示词,多次调整迭代步数、图片高度等参数,最终生成独特图片。

法院经审理认为,原告在此过程中投入了大量智力劳动,图片体现出与在先作品的差异性及原告的个性化表达,具备独创性,因此判定原告为图片作者享有著作权。

但并非所有使用 AI 生成图片的情况都如此。

若使用者仅输入简单、通用的提示词,AI 依据算法生成图片,这种情况下,输入的提示词可能难以构成具有独创性的表达,仅属于 “思想” 范畴,根据 “思想与表达二分法”,著作权不保护思想观念本身,该图片可能就无法被认定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,其版权归属也就无从谈起。

二、训练数据引发的版权隐患

豆包等 AI 工具能够生成多样化图片,依赖于大量数据的训练。

而这些训练数据来源广泛,其中不乏受版权保护的图片、绘画等作品。

目前对于 AI 训练使用受版权保护作品是否构成侵权,存在不同观点。一种观点认为,未经许可使用版权作品训练模型构成侵权。

因为在训练过程中,需将大量作品复制到数据库中,而这种复制行为未经权利人许可,不符合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或法定许可的情形,损害了权利人的复制权等权益。

例如,若某 AI 工具在训练时使用了大量知名画家的画作,而未获得授权,一旦被画家或其权益相关方发现并追究,就可能面临侵权指控。另一种观点则主张这种情况属于合理使用,理由是若认定侵权,会对人工智能发展造成严重阻碍,不符合产业发展利益,也与部分国家的立法趋势不符。

但从我国现行法律严格规定来看,前一种观点更符合法律条文规定,这就使得使用 AI 生成图片因训练数据问题,从源头上就埋下了版权纠纷的隐患。

三、商用场景下侵权风险剧增

若将豆包等AI工具生成的图片用于网站建设且涉及商业用途,侵权风险会显著增加。

在商业活动中,使用受版权保护的图片需获得明确授权,否则可能承担侵权责任。

比如某企业使用豆包生成图片用于网站广告宣传产品,假设该图片与他人已注册版权的图片相似,或图片中某些元素侵犯了他人知识产权,即使企业并非故意侵权,也可能因使用未经授权的图片,面临被起诉的风险。

一旦侵权成立,企业不仅要停止侵权行为,还可能需支付高额赔偿,赔偿数额通常会综合考虑作品性质、知名度、侵权行为性质及后果等因素。

例如,武汉某科技公司未经许可使用他人 AI 生成图片用于绘画售课广告,法院最终判决其赔偿创作者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 4000 元。

对于企业而言,这样的赔偿不仅是经济损失,还可能损害企业声誉,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形象与竞争力。


 

  • 在线列表
    1589813

  • 在线提交